日本統治後期(三):同化政策的發展

Posted by Admin L in 台湾历史 (Taiwan History) on 07-06-2012. Tags: ,

返回目录

1919年3月,韓國爆發三一運動,在此刺激下,日本當局隨即進行殖民地改革,取消總督必須由軍人專任的規定,並解除總督的軍事權,提出「同化政策」作為殖民地統治的方針。10月,日本當局任命田健治郎為首任文官總督。
所謂同化政策,指的是將臺灣人與日本人一視同仁,在日本實行的制度,也實行到臺灣。其中較明顯的政策,是在教育和地方行政改良兩方面。
在教育方面,原來初期日本人在臺灣的教育分為日本人和臺灣人雙軌制,臺人的教育依據總督府頒布的學校官制、規則和學校令,在台日人的教育則根據日本內地的學制。因之,台灣小孩就讀「公學校」,而日本兒童就讀的,另成一系統,叫做「小學校」。「公學校」與「小學校」課程內容不同,深淺也有別。另外,在中等以上的學校,臺灣人和日本人也有明顯的差別待遇。


日治初期的公學校學生
     當時的學生有不少還留著辮子。


高雄第一小學校
高雄第一小學校,即為今日高雄市的鼓山國小。
資料來源:《台灣懷舊》,創意力,1993年。

1922年2月,總督府頒布「臺灣教育令」,明訂中等以上學校(師範學校除外)取消臺、日人的差別待遇。不過,這只是在形式上臺人可以接受與日人程度相同的中等以上教育,實際上,「共學」的結果,只是提供在台日人子弟更多的教育機會,臺灣子弟因為在起跑點上仍佔劣勢,難以和日人子弟競爭。
1922年公佈的「台灣教育令」,也明示了將在臺灣設置大學。這個設置大學的計畫,經過6年後的1928年才付諸實施,那就是這一年4月創立的臺北帝國大學(今臺灣大學前身)。


台北帝國大學

台北帝國大學設立於1928年,為當時台灣的最高學府,但學生以日人居多。
戰後成為今日的台灣大學。資料來源:《台灣懷舊》,創意力,1993年。

1941年,臺灣總督府再度修訂「臺灣教育令」,取消「公學校」和「小學校」的差別,一律改稱「國民學校」。
在地方行政方面,第一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,宣稱要扶植臺灣人自治。遂有1920年臺灣地方改制的推行,臺灣行政區劃有了新的改變。
1920年10月,臺灣總督府廢除台灣西部原來的10廳,改設成台北、新竹、台中、台南、高雄等五州。台北州包括今天的台北市、台北縣、桃園縣、宜蘭縣、基隆市;新竹州包括今天的新竹縣、新竹市、苗栗縣;台中州包括今天的台中縣市、彰化縣、南投縣;台南州包括今天的台南縣市、嘉義縣﹑市、雲林縣;高雄州包括今天的高雄縣市、屏東縣。


台北州廳
台北州辦公廳舍建立於1915年,
當時為台北廳舍所在,1920年地方改制,
成為台北州廳,戰後成為現在中山南路與
忠孝東路交界的監察院。
資料來源:《台灣懷舊》,創意力,1993年。


新竹州廳
新竹州廳完成於1926年,
戰後目前成為新竹市政府所在地。
資料來源:《台灣懷舊》,
創意力,1993年。

在州、廳之下設有47郡、3市(台北、台中、台南)、5支廳、263街庄,以及18區。州設有州知事、市設有市尹、郡有郡守、各街長有街長及庄長,皆為官派。新改革的街庄則大約是今日鄉鎮的大小,換言之,1920年代的地方制度改革,奠定了今日鄉鎮制度劃分的基礎。
另外,州、市、街、庄都設置有協議會,作為州知事、市尹、街長、庄長的諮詢機關。但是協議會員悉由台灣總督及州知事任命,而非民選,且明定各級議長分別以州知事、市尹、街庄長兼任。


豐原郡役所
郡為1920年地方制度改制新設的行政層級,其由州管轄,地位與「市」相等,
下轄數個不等的街庄。以豐原郡為例,其共下轄豐原街、神岡庄、內埔庄(今后里鄉)、潭子庄、大雅庄等五個街庄。資料來源:《水竹居主人日記》,
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,2000年。


竹山庄役場職員合影
庄1920年以後的庄,相當於現在的鄉。
資料來源:《南投縣老照片特輯(四)》,南投縣立文化中心,1996年。

1920年的地方制度改革,雖然號稱與日本內地接軌。但事實上,當時日本本土的市長、町村長都分別由市會、町村公民選舉,而且他們的縣、市、町村會議員也都民選,擁有諮詢、議決、行政監察等權。而在臺灣,則不僅州知事、市尹、街庄長都是官派,各級協議會的會員,也悉數官派,而且只有諮詢權而無議決權。
在當時政治社會運動團體,如臺灣民眾黨、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等的要求下,迫使日政當局不得不考慮開放局部的自治權給台灣人。1935年(昭和10年) 4月,台灣總督府正式發布地方制度改革相關的新法令,擴大自治立法權範圍;廢除州、市協議會,改設州、市會,做為議決機關,廳、街庄則仍設協議會,維持諮詢機關性質。並確立選舉制度,規定市會議員、街庄協議會會員半數民選,半數由州知事派任,任期4年。州會議員半數由市會議員及街庄協議會員間接選舉產生,半數由台灣總督府任命,任期4年。
不過,當時的選舉權的資格有相當的限制,須年滿25歲,男子,以及繳納市街庄稅年額5圓以上者,才能投票。以致人口比率與選舉權者不能一致,例如,台中市人口台人與日人比率為5:1,但有選舉權者日人有2000多人,竟多於台人的1800多人。
1935年11月22日,臺灣舉行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投票。1939年四年任期終了,台灣再度舉行了第二次的市會及街庄協議會議員選舉,1943年由於太平洋戰爭方殷,選舉停辦,直到日本統治結束,台灣人共有兩次彌足珍貴的選舉經驗。


投票情形
1935年11月22日,台灣人有了第一次的選舉經驗,
圖為台中市會議員選舉投票的情形。
資料來源:《台灣史100件大事》,玉山社,1999年。


當選合影
圖為1939年花蓮街的梁阿標當選街協議會員,在選舉事務所前合影留念的情形。
資料來源:《台灣史100件大事》,玉山社, 1999年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转自:http://tw-history.educities.edu.tw

返回目录

【赞赏 / Reward】

微信         支付宝         PayPal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