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統治後期(二):霧社事件

Posted by Admin L in 台湾历史 (Taiwan History) on 07-06-2012. Tags: ,

返回目录

正當1920年代,臺灣平地已經放棄武裝抗日之時。1930年,賽德克原住民的霧社部落卻突然爆發武裝抗日事件。 霧社事件的起因有兩項:一是山地勞役剝削問題;一為原住民與日本人通婚問題。事件發生前,霧社一帶高山族被動員從事多項勞役,勞役過重,警方威逼甚厲。且對於低廉的工資,警方又有帳目不清,或心存欺騙之嫌;至於婚姻問題,日本領台之初,鼓勵日本警察娶各社頭目或有地位者之女兒為妻。但有些警察在日本內地早有妻室,來台後有娶山地女子為妻,這些山地的所謂「內緣妻」,往往會在日警離開之後被遺棄。領導霧社事件的頭目莫那魯道,他的妹妹就是嫁給日本巡查,但數年被拋棄。貴為頭目之女竟被拋棄,族人當然[……]

Read More…

日本統治後期(一):非武裝抗日——1920年代的政治社會運動

Posted by Admin L in 台湾历史 (Taiwan History) on 07-06-2012. Tags: ,

返回目录

新民會與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1915年西來庵事件被鎮壓後,平地便不再出現大規模的武裝抗日活動。1920年前後,逐漸轉變成非武裝的文化、政治社會運動。 台灣何以會在1920年代產生風起雲湧的政治社會運動,這與當時的世界局勢有關。首先是1917年俄國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成功,建立蘇維埃共產政權,對社會主義思潮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,並且對於掙扎在差別待遇與壓迫榨取的殖民地人民而言,也是一大鼓舞。接著,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18年,美國總統威爾遜〈T. W. Wilson〉發表「十四點宣言」,其中提到的「民族自決」原則,也帶給世界上殖民地的弱小民族極大的鼓舞,使得歐、亞、非的一些弱小民[……]

Read More…

日本統治前期(三):殖民經濟的奠定

Posted by Admin L in 台湾历史 (Taiwan History) on 07-06-2012. Tags: ,

返回目录

(1) 基礎建設的進行 日治初期,臺灣總督府首先全面進行台灣土地調查。確立了土地所有權制度。土地所有權的確立,保障了土地買賣的安全,有助於吸引資本家在台投資。平地的土地調查告一段落後,接著是近山地區的林野調查,結果清查出來的林野地有近百萬甲,並確定其所有權,此舉亦有助於資本家往林野投資發展。 土地調查結束後,緊接進行的是戶口調查。原本日本當局擬讓台、日同步進行戶口調查,但由於日俄戰爭的爆發,使日本的戶口調查暫時中止,台灣則按計畫舉行,於是台灣成為全亞洲第一個進行戶口普查的地區,這也是台灣史上首次正式的戶口普查。調查結果,全台戶數共有48萬7千餘戶,人口數為將近304萬人[……]

Read More…

日本統治前期(二):殖民體制的建立

Posted by Admin L in 台湾历史 (Taiwan History) on 07-06-2012. Tags: ,

返回目录

(1)總督專制的形成 日本佔領臺灣後,1896年(明治29年) 3月30日,日本帝國議會通過第63號法律 ─「關於在台灣實施法律與條例的法律」,將議會立法權委託給臺灣總督,世稱「六三法」,這使臺灣總督擁有立法權。 台灣總督府      1919年,新的總督府落成,成為統治台灣權威的新地標。 二次大戰日本戰敗,韓國的朝鮮總督府不久即被韓國人拆除, 台灣總督府卻依然屹立著,只是招牌由總「督」府改成了總「統」府, 太陽旗變成青天白日旗。資料來源:《台灣懷舊》,創意力,1993年。 在六三法的基礎上,臺灣總督[……]

Read More…

日本統治前期(一):武裝抗日

Posted by Admin L in 台湾历史 (Taiwan History) on 07-06-2012. Tags: ,

返回目录

(1) 臺灣民主國的抗日 甲午戰爭大清帝國慘敗,1895年〈清光緒21年〉4月17日清國的代表李鴻章在日本下關〈馬關〉與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簽下「馬關條約」,將台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以及澎湖列島「永遠讓與日本」。當時,原本和台灣澎湖一起被割讓的,還有遼東半島,後來遼東半島在俄、德、法三國干涉下,由大清帝國付款贖回。 馬關議和圖 甲午戰後清、日的議和, 是在日本下關的春帆樓進行。 資料來源:《中國歷史圖說─清代》, 世新,1984年。 馬關條約 資料來源:《中國歷史圖說─清代》, 世新,1984年。 割台消息傳到台灣,[……]

Read More…

走向世界舞臺的臺灣(三):外國衝擊的對應

Posted by Admin L in 台湾历史 (Taiwan History) on 07-06-2012. Tags: ,

返回目录

(1) 沈葆楨、丁日昌與洋務運動的展開 牡丹社事件雖然使清國失去其藩屬琉球,但也使得統治台灣已經一百九十年的大清帝國驚覺到臺灣的重要性,才開始用心在台灣的建設。 牡丹社事件發生之時,沈葆楨以欽差大臣身份來台,有鑑於府城防務的重要性,乃聘請法國技師於安平興建多處砲台,其中之一,便是著名的國家一級古蹟「億載金城」。 早期億載金城內的大砲    此為沈葆楨最早所建立的法國製大砲。 資料來源:《攝影台灣》,雄獅,1983年。 現代億載金城外     目前億載金城為國家一級古蹟。 資[……]

Read More…

走向世界舞臺的臺灣(二):外國勢力在台灣

Posted by Admin L in 台湾历史 (Taiwan History) on 07-06-2012. Tags: ,

返回目录

(1)涉外糾紛與牡丹社事件 開港後,西方人陸續來到台灣,在台灣引起一些對外糾紛。如1867年3月,有美國商船羅發號(Rover)(或譯羅妹號)在屏東七星岩觸礁,逃生的十餘人被原住民殺害,只剩下一名廣東籍水手逃到打狗(高雄)告官。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(Le Gendre)為此趕來台,親入原住民地區威脅利誘,與南部18「番」社大酋長締結條約,約定此後如有船難,由該土著妥為救護。 接著在1868年,台灣又發生「大南澳」侵墾事件。大南澳位於今天的宜蘭縣南澳鄉,有一英國樟腦商人荷恩(Horn),由淡水德國商人美利土(James Milisch)以德國領事的名義發給他開墾執照,到大南[……]

Read More…

走向世界舞臺的臺灣(一):臺灣開港與國際貿易

Posted by Admin L in 台湾历史 (Taiwan History) on 07-06-2012. Tags: ,

返回目录

(1) 開港通商的背景 由於臺灣從荷蘭統治時期開始,即具有濃厚的商業特性,加上擁有優越的地理條件,以及豐富的物產,因此台灣一直是西方國家覬覦的對象,其中又以英、美兩國的態度最為積極。 英國在鴉片戰爭爆發前,便常常從廣州私運鴉片到臺灣販售。1840年,英國以大砲打開清帝國閉關自守的門戶,爆發鴉片戰爭,也乘機試圖侵犯臺灣。1847 年,有英國海軍少校戈登(Lieut R. N. Gordon) 率艦到雞籠(今基隆)調查煤層,認為臺灣的煤量大且質精。1850年,英國駐清國公使兼香港總督文翰(Bonham)提出開採雞籠煤礦的要求,為清廷所拒,轉而要求更改通商口岸,不過受到清朝政府[……]

Read More…

漢人移墾臺灣(三):臺灣移墾社會的發展

Posted by Admin L in 台湾历史 (Taiwan History) on 07-06-2012. Tags: ,

返回目录

(1) 市街興起與商業發展 隨著 來台開墾者越多,以及大規模水利工程的興築,逐漸形成人口群集的聚落。由於清代初期台灣的手工業並不發達,而臺灣豐富的米、糖物產,卻是中國大陸重要的需求品,因而台灣與中國大陸間形成了農產品輸出,手工品輸入的區域分工情形。在區域分工的情況下,港口聚落的地位佔了重要的地位。有句臺灣諺語說:「一府 ( 指台南府城,安平港的腹地 ) 二鹿三艋舺」,就是指十九世紀台灣的港口發達的三大聚落。 台南府城圖 台南府城直到日治初期,都是台灣的第一大城。 從圖中可以看出其商業的發達。 資料來源:引自赤崁文史工作室, 《台南城的故事》, 20[……]

Read More…

漢人移墾臺灣(二):臺灣的開墾與水利工程

Posted by Admin L in 台湾历史 (Taiwan History) on 07-06-2012. Tags: ,

返回目录

(1) 土地開發 清朝統治初期台灣的土地型態大致可以分成「無主地」,以及原住民所屬的「『番』地」兩種。「無主地」的地權屬官方所有。人民想要開墾,必須按一定的程序向官府申請。官府核准後發給墾照或墾單,得到墾單或墾照的申請人稱為墾主。墾主如果能在規定期間內開墾成功,向政府納稅,則可取得土地所有權,成為業戶或業主。 而原住民的土地,清廷為避免漢人與原住民衝突,因此對於高山原住民的土地,採行嚴禁漢人入山開墾的政策。至於平埔族的土地,清廷初期亦禁止漢人向原住民承租土地,但因漢人私自承墾原住民土地者太多,禁不勝禁,清廷索性於開放給漢人承租拓墾。 由於開墾初期墾地廣大,大部分[……]

Read More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