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(1)戡亂與戒嚴 1949年(民國38年)底,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大陸全面潰敗。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,12月7日,中華民國政府正式播遷來台。 來台軍人 1950年,自海南島撤退至高雄港的軍人。 資料來源:《台灣世紀回味時代光影》, 遠流,2000年。 來台民眾 除了軍人之外,也有大量的軍眷來台。 資料來源:《台灣世紀回味時代光影, 遠流,2000年。 原本在國共內戰期間,美國國務院已經發表「對華白皮書」,宣佈不再支持國民黨的政權。但隨著1950年(民國39年)韓戰爆發,使美國思考到台灣[……]
Read More…
返回目录
(1)戰後初期的台灣 1945年(民國34年)8月15日,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,台灣、澎湖歸屬中華民國接管。而當時一般台灣人民對於中華民國的統治,大多抱持歡迎的態度,並以中國大陸其他地區所沒有的熱烈心情,迎接國民政府。 9月1日,國民政府在台設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,作為統治台灣的最高機關,由陳儀擔任行政長官。由於行政長官公署得辦理中央行政,並可對駐台之中央機關行使監督權,同時在職權範圍內得以發佈署令及單行法規,行政長官且身兼台灣省警備總司令一職,使行政長官實際擁有行政、立法、司法、軍事各項大權,好像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的翻版。這也讓許多滿懷期待與理想的台灣知識份子,看到了這種體[……]
Read More…
返回目录
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。此時的台灣人,儘管已經被日本統治了42年,並且經過所謂「同化」政策的浸漬,但日本人仍不放心,他們心目中的台灣人畢竟還是和中國人同宗同種,總督府當局難免擔心台灣人會在中日戰爭中對日本人倒戈相向,幫助中國,所以必須對台灣人加強「皇國精神」的教育,使成為忠誠的日本皇民。因而日本開始推動所謂「皇民化運動」。 皇民化運動是日本殖民統治當局對台灣人民的一項洗腦運動,1941年4月19日成立的皇民奉公會則是其洗腦機關,當時全台600萬台灣人都是當然會員。此外,尚有許許多多的團體,諸如產業奉公團、文學奉公團、愛國婦人會等,均被納入「皇民奉公」體系,人人成為「聖戰」的[……]
Read More…
返回目录
日治前期,在「農業臺灣、工業日本」的策略下,一切經濟發展的重心都在於農業,而此時期的工業發展,像是製糖工業、製茶工業、鳳梨罐頭加工製造,也可說是完全依附於農業之上,無一不是農產品加工業。 到1930年代前後,日本由於受到世界經濟大恐慌的衝擊,而產生大量的失業人口,因而有將失業人口「工業移民」臺灣的措施。加以日本想要侵略中國華南及南洋地區,而有所謂的「南進政策」,臺灣因地緣的關係,正好可以成為南進政策中的前進基地,因此。日本當局開始在台推行「工業化」政策。 電力是工業發展最必須的資源,所以臺灣總督府首先致力於電力的開發。在此之前,日本當局在台灣已有一些的電力建設。191[……]
Read More…
返回目录
1919年3月,韓國爆發三一運動,在此刺激下,日本當局隨即進行殖民地改革,取消總督必須由軍人專任的規定,並解除總督的軍事權,提出「同化政策」作為殖民地統治的方針。10月,日本當局任命田健治郎為首任文官總督。 所謂同化政策,指的是將臺灣人與日本人一視同仁,在日本實行的制度,也實行到臺灣。其中較明顯的政策,是在教育和地方行政改良兩方面。 在教育方面,原來初期日本人在臺灣的教育分為日本人和臺灣人雙軌制,臺人的教育依據總督府頒布的學校官制、規則和學校令,在台日人的教育則根據日本內地的學制。因之,台灣小孩就讀「公學校」,而日本兒童就讀的,另成一系統,叫做「小學校」。「公學校」與[……]
Read More…
返回目录
正當1920年代,臺灣平地已經放棄武裝抗日之時。1930年,賽德克原住民的霧社部落卻突然爆發武裝抗日事件。 霧社事件的起因有兩項:一是山地勞役剝削問題;一為原住民與日本人通婚問題。事件發生前,霧社一帶高山族被動員從事多項勞役,勞役過重,警方威逼甚厲。且對於低廉的工資,警方又有帳目不清,或心存欺騙之嫌;至於婚姻問題,日本領台之初,鼓勵日本警察娶各社頭目或有地位者之女兒為妻。但有些警察在日本內地早有妻室,來台後有娶山地女子為妻,這些山地的所謂「內緣妻」,往往會在日警離開之後被遺棄。領導霧社事件的頭目莫那魯道,他的妹妹就是嫁給日本巡查,但數年被拋棄。貴為頭目之女竟被拋棄,族人當然[……]
Read More…
返回目录
新民會與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1915年西來庵事件被鎮壓後,平地便不再出現大規模的武裝抗日活動。1920年前後,逐漸轉變成非武裝的文化、政治社會運動。 台灣何以會在1920年代產生風起雲湧的政治社會運動,這與當時的世界局勢有關。首先是1917年俄國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成功,建立蘇維埃共產政權,對社會主義思潮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,並且對於掙扎在差別待遇與壓迫榨取的殖民地人民而言,也是一大鼓舞。接著,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18年,美國總統威爾遜〈T. W. Wilson〉發表「十四點宣言」,其中提到的「民族自決」原則,也帶給世界上殖民地的弱小民族極大的鼓舞,使得歐、亞、非的一些弱小民[……]
Read More…
返回目录
(1) 基礎建設的進行 日治初期,臺灣總督府首先全面進行台灣土地調查。確立了土地所有權制度。土地所有權的確立,保障了土地買賣的安全,有助於吸引資本家在台投資。平地的土地調查告一段落後,接著是近山地區的林野調查,結果清查出來的林野地有近百萬甲,並確定其所有權,此舉亦有助於資本家往林野投資發展。 土地調查結束後,緊接進行的是戶口調查。原本日本當局擬讓台、日同步進行戶口調查,但由於日俄戰爭的爆發,使日本的戶口調查暫時中止,台灣則按計畫舉行,於是台灣成為全亞洲第一個進行戶口普查的地區,這也是台灣史上首次正式的戶口普查。調查結果,全台戶數共有48萬7千餘戶,人口數為將近304萬人[……]
Read More…
返回目录
(1)總督專制的形成 日本佔領臺灣後,1896年(明治29年) 3月30日,日本帝國議會通過第63號法律 ─「關於在台灣實施法律與條例的法律」,將議會立法權委託給臺灣總督,世稱「六三法」,這使臺灣總督擁有立法權。 台灣總督府 1919年,新的總督府落成,成為統治台灣權威的新地標。 二次大戰日本戰敗,韓國的朝鮮總督府不久即被韓國人拆除, 台灣總督府卻依然屹立著,只是招牌由總「督」府改成了總「統」府, 太陽旗變成青天白日旗。資料來源:《台灣懷舊》,創意力,1993年。 在六三法的基礎上,臺灣總督[……]
Read More…
返回目录
(1) 臺灣民主國的抗日 甲午戰爭大清帝國慘敗,1895年〈清光緒21年〉4月17日清國的代表李鴻章在日本下關〈馬關〉與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簽下「馬關條約」,將台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以及澎湖列島「永遠讓與日本」。當時,原本和台灣澎湖一起被割讓的,還有遼東半島,後來遼東半島在俄、德、法三國干涉下,由大清帝國付款贖回。 馬關議和圖 甲午戰後清、日的議和, 是在日本下關的春帆樓進行。 資料來源:《中國歷史圖說─清代》, 世新,1984年。 馬關條約 資料來源:《中國歷史圖說─清代》, 世新,1984年。 割台消息傳到台灣,[……]
Read More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