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陈完之外的陈姓名人,还有春秋时齐国的名臣陈乞,战国时期人陈仲子,他出身贵族,耻不义之禄而避兄离母,为人’上不臣于王,下不治其家,中不索交诸侯’。三国时有著名谋士陈平;唐代诗人陈陶;宋代学者陈亮;明代画家陈道复;郑成功的军师陈永华,还有爱国华侨陈申到、实业家陈启源等等。近代有华侨领袖陈嘉庚,中共创始人之一陈独秀,开国元勋陈毅、陈云、陈赓等。 陈 平:西汉大臣,少时家贫,好读书,后归刘邦,他多次用计,使刘邦脱离逆境,转危为安,与张良齐名,史称"良平"。 陈 寿:西晋著名史学家,著有《三国志》,最初名叫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。明初[……]
Read More…
刘墉:今山东诸城人,清代书法家,官至东阁大学士,与当时的王文治、梁同书、翁方纲齐名。 刘过:太和人,南朝著名词人、诗人。 刘松年:钱塘人,画家,善于作山水画,与李唐、马远、夏圭合称“南宋四家”。 刘松年:钱塘人,画家,善于作山水画,与李唐、马远、夏圭合称“南宋四家”。 刘禹锡:中山人,唐代著名文学家、哲学家、诗人。他在哲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“天人交相胜”的学说。著作有《天论》等。 刘渊:匈奴人,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,西晋末年起兵反晋,称大单于,后改称汉王。永[……]
Read More…
张姓历来人才济济。从战国时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开始,在以后的各朝代中,均有张氏名人登上历史舞台。汉时,张姓名人就已名列前茅。无论是在治政、事功,还是学术、艺术、医学等方面,均走在前列。汉初大臣张良,为辅佐刘邦得天下,出过许多奇谋良策。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,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的联系,科学家张衡,创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仪(浑天仪)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。著名医学家张仲景,写下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,对祖国医学发展有重大贡献。书法家张芝,’字之体势,一笔而成,偶有不连,而血脉不断,及其连者,气脉通于隔行’,被称为’今草’。汉之后,有黄巾起义首领张角;三国时的大将张飞、张辽;晋同文学家张载、学[……]
Read More…
王姓历史久远,加之支系众多,世族繁盛,代代名人层出不穷。如战国时期授苏秦、张仪纵横术的’鬼谷先生’王诩。为秦始皇平定赵、燕、蓟、荆诸地的名将王翦。西汉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,东汉时诛杀董卓的王允,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,还有创立新莽王朝的王莽。晋朝时,王氏之盛达到巅峰状态,西晋有大将王恺,太尉王衍;东晋的王导接连做了元帝、明帝、成帝三代的丞相,还有琅邪的王羲之、王献之、王微之父子的书法千古留名。唐代,有著《滕王阁序》的’初唐四杰’之一的王勃;有’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’的大诗人王维、王昌龄,以及名士王通等。北宋有’唐宋八大家之一,著名的文学家、思想家名臣王安石。金朝的名道王重阳是全真教的创立者。元曲的[……]
Read More…
李 耳:即老子,春秋末期陈国人,重要的哲学家,他崇尚自然,周时以著《道德经》而闻名,提出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的思想,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“道家”的创始人,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李姓第一人。 李 斯:河南省上蔡人。战国时任秦国宰相,曾辅佐秦始皇统一了六国,成就了封建帝业。 李 冰:战国时期水利家。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,他依法治水,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,为国家农业生产、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,被后世奉为川神。 李 白:祖籍[……]
Read More…
采编:牧山道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站注:本系列文章自台湾远古时代讲至当今之台湾现状。对台湾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有详细介绍,如高山族原住民、郑成功时期、日统日期、雾社事件、中华民国时期、现代台湾等等。并配有原站整理之图片、视频资料。相信这是让您从头了解台湾历史、认识台湾的一份不可多得的资料(筆者在此之前也只知鄭成功、葡占日據、國府遷臺等事,大家一起學習)。 為尊重臺灣地區用語習慣,本行始采用繁體漢字描述。 目錄 一、古早的臺灣人
返回目录
1968年(民國57年)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實施,使得國民的教育水準日益提高,同時,為讓失學者有進修的機會,政府亦在中等以下學校設補校,並設立空中專科學校與空中大學等機構,讓有心向學者有進修的機會。不過由於受到威權與戒嚴體制的影響,使台灣社會文化定於一尊。 1981年(民國70年),行政院成立文化建設委員會,開始重視文化建設。解嚴之後,以往受到壓抑的多元文化,逐漸呈現出豐富的內涵。各縣市紛紛設立文化中心,地方也有越來越多文史社團成立,這些機構經常舉辦各項文化活動,使台灣文化由過去定於一尊而走向多元發展。 另一方面,隨著威權體制的鬆綁,弱勢群體也紛紛在政治社會改革的風潮下,發[……]
Read More…
返回目录
李登輝總統上任後,在外交政策上推行「務實外交」(又稱彈性外交),以減輕台灣在國際上孤立的困境為重點,並在國際上凸顯台灣是一個「主權獨立的國家」。「務實外交」的重點,在於鞏固與增加邦交國;對無法以正式官方外交關係運作的非邦交國,則加強特別是與重要國家,官方外交以外所有可能的實質關係;同時也全力爭取參與聯合國和其它重要國際組織。因此我國從1993年(民國82年)開始,即每年策動邦交國提出「參與聯合國」提案。2000年(民國89年)陳水扁總統上台後,仍繼續務實外交的政策。 不過近年來中共對我國外交上的打壓仍為中斷,不但視台灣為地方政府,並且積極在國際組織中排擠我國,或更改名[……]
Read More…
返回目录
(1)戰後初期的台灣 1988年(民國77年)1月13日,患糖尿病多年的蔣經國病逝,副總統李登輝繼任總統。繼續延續蔣經國總統民主化、本土化的改革路線。 蔣經國與李登輝 1988年蔣經國過世,李登輝依據憲法,在司法院長林洋港監誓下, 就任中華民國總統,為首任台籍總統。 李登輝繼任總統後,首先最大的一項政治改革就是解決1947年(民國36年)以來,即未再改選的「萬年國會」問題。1988年(民國77年)11月7日通過「第一屆資深中央民意代表自願退職條例」草案,翌年(1989年)元月26日立法院隨即通過此條例。不過隨後仍遇到許多波折,終於在1991年(民國[……]
Read More…
返回目录
(1)美援與經濟重建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前後,受到國共內戰的牽連,台灣的物資被迫必須運到中國內地去接濟國民黨軍隊。另一方面,由於國府軍隊在中國大陸上的節節敗退,從中國大陸來台的人數在短期間大量增加,物品需要額外增加亦非常明顯,尤以1948年(民國37年)下半年趨於嚴重,因此帶來大幅度物價水準上漲,台灣自戰後初期到1949年(民國38年)中,物價漲了7,000多倍,正是所謂的「一日三市」。 飛漲的物價 通貨膨脹下,出現30萬元的水果。 資料來源:《台灣世紀回味時代光影》,遠流,2000年。 由於物價上漲過速,台幣供不應求,台灣銀行乃於1948年(民國3[……]
Read More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