逐鹿臺灣(三):鄭氏王國的基地

Posted by Admin L in 台湾历史 (Taiwan History) on 07-06-2012. Tags: ,

返回目录

(1) 鄭成功攻佔臺灣

就在 1624 年荷蘭人佔領臺灣的那一年,日本長崎附近的平戶海邊,也出生了一個小孩。這個小孩在三十八年後,率兵把荷蘭人趕出了臺灣。他就是鄭成功。

鄭成功,本名叫鄭森,七歲以前一直和日本籍的母親田川氏住在日本。七歲之後,才被父親鄭芝龍接往福建,父親原本有意栽培他走中國傳統的科舉功名之路,但隨著明末國祚衰微,改變了鄭成功的後半生。


鄭成功慶誕碑文


鄭成功在平戶的宅址
     鄭成功幼年成長在日本平戶,直到 7 歲才離開日本 。
    資料來源:李筱峰、劉峰松,《台灣歷史閱覽》,台北:自立晚報

1644 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,明朝覆滅。鄭芝龍於 1645 年在福州擁立唐王,鄭芝龍曾經帶著時年 21 歲的 鄭森 晉見唐王,唐王見到鄭成功儀表堂堂,便以國姓「朱」賜他,並為他取名「成功」。這是「國姓爺」及「鄭成功」名號的由來。

1646 年,唐王被清兵俘虜遇難,鄭芝龍也投降滿清。鄭成功卻不願意投降,並接掌了父親投降滿清之後所留下來的勢力,於 1647 年在烈嶼 ( 小金門 ) 誓師抗清。不久,桂王於廣西另建政權,封鄭成功為「延平郡王」。

鄭成功的實力漸大後,曾於 1659 年聯合據守在浙東的張煌言合攻長江口,一度攻入鎮江、南京一帶,可惜最後被不斷增援而來的清兵擊退。北伐失敗後,鄭成功的根據地幾乎只剩下廈門、金門。


金門的延平郡王祠


現代延平郡王祠

金門延平郡王祠前的海岸, 為當年鄭成功登陸金門的地點,後來 也成為鄭成功訓練水師的地點。 資料來源:陳墀吉攝影。

現代的延平郡王祠已經被國民黨戶,加上一個青天白日的國 ( 黨 ) 徽。
資料來源:李筱峰、劉峰松,《台灣歷史閱覽》,台北:自立晚報。

  鄭成功對抗滿清的據點-金門(海上貿易)

此時,曾在臺灣荷蘭當局手下任職的一位漢人何斌,因不法之事遭荷蘭當局起訴,潛逃到廈門。何斌帶來台南一帶的地圖獻給鄭成功,並建議攻取臺灣。剛好鄭成功也需要一個較為廣大的地方,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,於是決定東攻臺灣。

1661 年,鄭成功親率軍隊,先進佔澎湖,接著渡鹿耳門,入 台江 ,以船隊包圍 熱蘭遮城 與 普羅明遮城 。這場攻防戰,打了 8 個多月,直到 1662 年 2 月,終於逼使荷蘭人開城請降。經過雙方議和,荷蘭正式退出臺灣,鄭成功建立了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。



鄭成功圍攻熱蘭遮城


鄭、荷海軍在熱蘭遮城前對峙

    資料來源:李筱峰、劉峰松,《台
    灣歷史閱覽》,台北:自立晚報

    圖左前的兩艘較大的船艦為荷蘭海
    軍,其餘皆為鄭成功的艦隊。
    資料來源:《先民的足跡》。

鄭成功進佔台灣後,把金門、廈門的地盤,交由兒子鄭經主持,他則坐鎮臺灣。他將赤崁改為「東都明京」,行政制度設一府二縣:設承天府於赤崁城,為行政總機關,下設天興縣 ( 今台南以北 ) 、萬年縣 ( 今台南以南 ) 。



荷蘭人向鄭成功投降圖


荷蘭人約降鄭成功

     資料來源:李筱峰、劉峰松,
《台灣歷史閱覽》,台北:自立晚報

    此原圖出自荷蘭最後一任總督揆一所著
    《被遺誤的台灣》。
    荷蘭人認為對鄭成功並不是投降,而是
    談判。

同時,鄭成功也致力臺灣的土地開發,並以臺南為中心分別向南北漸次發展。鄭成功先是沒收荷蘭時代的王田,改為「官田」,仍由原來的漢人佃農承租。此外,任由親族、官員、部眾任意圈地開發,再向鄭氏納稅,這種田,稱為「文武官田」或「私田」。鄭成功的士兵也分派到各地從事屯田開墾,這種田稱為「營盤田」。今天台南﹑高雄縣市有許多帶有「營」、「鎮」、「衝」 ( 或「昌」 ) 等字的地名,例如新營 ( 台南縣新營市 ) 、下營 ( 台南縣下營鄉 ) 、後營 ( 今台南縣西港鄉 ) 、柳營 ( 台南縣柳營鄉 ) 、林鳳營 ( 今台南縣六甲鄉中社村 ) 、左營 ( 高雄市左營區 ) 、中營 ( 今台南縣下營鄉 ) 、前鎮 ( 高雄市前鎮區 ) 、左鎮 ( 台南縣左鎮鄉 ) 、後勁 ( 高雄市楠梓區 ) 、右昌 ( 原名右衝,高雄市三民區 ) 等地名,都是當年鄭氏部隊的名稱沿用而成的。

鄭成功來台不到一年即去世,最後由鄭經繼承王位。

  談鄭成功的評價

(2) 鄭經在臺灣的統治

鄭經取得王位後,最初仍駐守在廈門。但由於清朝政府實行「遷界」政策,使廈門失去了物資和情報來源。 1663 年, 清軍聯合荷蘭部隊圍攻金門、廈門 ,鄭軍節節敗退。次年,鄭經放棄閩南沿海各島,全面撤兵退守台、澎 。

鄭經入台當年,旋即將東都改為東寧,並將原來的天興縣、萬年縣,改為天興州、萬年州。並任用陳永華,規劃臺灣的內政制度。

陳永華 首先引入中國的坊里制度,建立地方行政系統 ,使漢人社會確立下來。 1666 年,在台南興建孔廟, 成為台灣歷史上第一座孔廟。 並於其旁設學校,稱為「明倫堂」,推崇儒家的人倫綱常的價值觀。

孔廟成立後,又令地方設學校,延聘教師以教育子弟讀書。並進一步引進中國的科舉制度。通過考試,可以任官 。

對於原住民的教育,鄭氏王國當局也一樣在原住民部落設立學校,教以儒家的內容,以及漢語,使一部分的平埔族原住民逐漸漢化。

另一方面, 鄭經時代台灣的國際貿易發展,使得臺灣仍扮演著自荷蘭時代以來,「遠東貨物的集散地」的角色。鄭氏王國與日本、菲律賓、暹邏、東南亞各地,甚至英國,有著廣泛的多邊國際貿易。

  鄭經時代發展中國化(儒家觀念引入)

(3) 鄭氏王國的滅亡

1673 年,中國大陸爆發所謂「三藩之役」, 鄭經也藉機 發動一次反攻大陸的戰爭。經過幾年的征戰,最後卻失敗,消耗掉的財力、物力、人力,使得鄭氏王國的元氣大傷。

1680 年,鄭經再度退守台灣。同年 7 月,他所倚重的陳永華去世。鄭經乃整日在酒池肉林之中麻醉自己。 1681 年, 39 歲的鄭經去世。鄭氏王國隨即陷入一場腥風血雨的權力鬥爭。最後由 12 歲的鄭克塽即位,幕後實由其岳父 馮錫範 掌權。 馮錫範、劉國軒 等人把持東寧朝政,整肅異己,使鄭氏王國陷入紛亂的局面。

面對紛亂的鄭氏王國,清朝決定採武力解決。 1683 年,清廷派出原為鄭成功部下,後投降清朝的施琅,率兵進攻澎湖,經過一場激戰。鄭氏王國守將 劉國軒 戰敗逃回台南。鄭克塽及其他官員眼見大勢已去而投降,鄭氏王國滅亡。


日本《國姓爺》劇的海報
日本人隊鄭成功頗為崇拜,此劇為 1900 年在日本上演的歌劇。
資料來源:李筱峰、劉峰松,《台灣歷史閱覽》,台北:自立晚報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转自:http://tw-history.educities.edu.tw

返回目录

【赞赏 / Reward】

微信         支付宝         PayPal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