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向世界舞臺的臺灣(三):外國衝擊的對應

Posted by Admin L in 台湾历史 (Taiwan History) on 07-06-2012. Tags: ,

返回目录

(1) 沈葆楨、丁日昌與洋務運動的展開

牡丹社事件雖然使清國失去其藩屬琉球,但也使得統治台灣已經一百九十年的大清帝國驚覺到臺灣的重要性,才開始用心在台灣的建設。
牡丹社事件發生之時,沈葆楨以欽差大臣身份來台,有鑑於府城防務的重要性,乃聘請法國技師於安平興建多處砲台,其中之一,便是著名的國家一級古蹟「億載金城」。


早期億載金城內的大砲
   此為沈葆楨最早所建立的法國製大砲。
資料來源:《攝影台灣》,雄獅,1983年。


現代億載金城外
    目前億載金城為國家一級古蹟。
資料來源:陳墀吉攝影。

  清朝最後二十年的主要建設,海邊砲陣地

牡丹社事件後,清廷一反190年來封山禁海的消極政策,轉而採積極的治臺態度。根據沈葆楨的意見,清廷首先將行政區域重新劃分,北路增設一府(台北府),下轄三縣(除新竹縣、淡水線外,改噶瑪蘭聽為宜蘭縣)、一廳(基隆廳);南路分面增設恆春縣,築恆春城。又請來英國技士,建造鵝鸞鼻燈塔。並積極開採煤礦、架設電線、建造砲台。
再者,清廷也接受沈葆楨的建議,廢除內地渡台耕墾的禁令。於是沈葆楨於廈門、汕頭及香港等地設招墾局,由官方提供船費、口糧,招募閩粵人民渡台耕墾。
1875年,沈葆楨升任兩江總督,離職前推薦王凱泰為福建巡撫,然王凱泰到任數月即死於任內,繼王凱泰為閩撫的是丁日昌。
丁日昌在台灣首先整頓吏治、改革賦稅,免除了一些繁雜苛捐,接著,在香港、汕頭、廈門等地設招墾局,招募閩粵居民進墾台灣東部,並積極推廣台茶的產銷。在防務方面,丁日昌繼續建造新式砲台,並請購鐵甲艦;交通方面,丁日昌架設了自安平至府城,以及安平至旗后(今高雄旗津)的電線,並研擬興建鐵路,惜因經費龐大還來不及實現,丁氏即已去職;另丁日昌還十分重視煤、鐵、硫磺等礦產的開採。

(2) 劉銘傳與臺灣設省

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後,台灣的重要性更加受到重視,有十幾名中央官員提起臺灣設省之議,獲得清廷允准,並發布福建巡撫劉銘傳調任台灣巡撫,臺灣設省終成定局。次年1月19日,劉銘傳就任。
劉銘傳主政後,在原來沈葆楨、丁日昌等建立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,除了重劃行政區、加強防務、推動清賦改賦、整頓財稅等政策之外,並積極推行洋務運動。重要措施包括:(1)1887年3月30日,劉銘傳上書奏請借款興建台灣鐵路,5月20日,台灣鐵路總局隨即在台北成立,專司興建台灣鐵路,1891年台北至基隆段完工通車,1894完成台北到新竹間工程;(2)1887年8月23日,滬尾(淡水)、福建福州間海底電纜舖設完成啟用。(3)1888年2月10 日,開辦台灣郵政,總局設於台北府城,並發行郵政商票;(4)1888年6月20日,奏請在台設立西式學堂,並聘請西方人士為教師,1890年並又舉辦了電報學堂;(5)1888年8月29日,劉銘傳清理田租並整頓稅收;(6)開辦台灣與上海、香港、新加坡、西貢、菲律賓間的輪船航運;(7)增建砲台並添購兵艦巡航台灣海域。


鐵路的建造
劉銘傳倡建台灣鐵路,並親至工地監工。
資料來源:《台灣史100件大事》,
玉山社,1999年。


電線
清末台灣台灣可說是大清帝國最進步的一省,
許多先進的東西的先在台灣出現。

總體觀之,台灣近代洋務運動的推動,以劉銘傳時代成果最好。台灣推動近代化的洋務運動是在牡丹社事件之後(1875)由沈葆楨發端,比起中國大陸推動洋務運動(大約在1860年代初開始),台灣的起步要慢了一、二十年。但後來臺灣卻後來居上,成為清朝最進步的一省。

  談海門天險(二級古蹟)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转自:http://tw-history.educities.edu.tw

返回目录

【赞赏 / Reward】

微信         支付宝         PayPal

Post a comment